电线电缆使用误区1、贪图价格便宜。这是相当一部分用户,甚至一些企业使用电线电缆存在的比较普遍的误区。一些用户为了省钱,忽视安全,专拣那些价格低,质量没有保证,事故隐患大的劣质电线电缆。我们知道,由于电线电缆的安全性及其它因素,致使电线电缆的价格无法满足一些用户的要求。而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在选材、生产工艺、检测手段等方面均无法制造满足我国标准要求的电线电缆,它的安全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再加上在短尺少米上做文章,以其低价格充斥市场,迎合一些用户。故敬请用户不要贪图价格便宜的电线电缆。
查看详情信息传输系统:市话电缆、电视电缆、电子线缆、射频电缆、光纤缆、数据电缆、电磁线、电力通信或其他复合电缆等。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系统:除架空裸电线外几乎其他所有产品,主要是电力电缆、电磁线、数据电缆、仪器仪表线缆等。氯乙烯塑料物理机械性能较好,大量用来制造1kV及以下的低压电力电缆,供低压配电系统用。柔软电缆,可移动电力电缆,主要用于企业经常需要变动敷设位置的场合。采用天然橡胶绝缘,电压等级主要是1KV,可以生产6KV级。
查看详情对于电线,纤维编织层是其轻型保护层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绝缘不受或少受各种光,热、潮.低温、酸碱气体等的侵蚀和外界机械力的损伤,确保电线的安全运行.而对于电缆,纤维编织层往往是在护层的中间,借以增强护层的抗撕裂强度,如加强型护套就是在橡皮或塑料护层的中间加入棉纱,麻等纤维编织层,以提高护层强度的。
查看详情电线电缆新标准是什么1、工作温度:电缆导体高额定工作温度为90℃。2、过载温度:电缆短时过载高温度不得超过130℃。3、短路温度:电缆短路时,高温度不得超过250℃。(时间不超过5秒)。4、敷设温度:电缆敷设温度不低于0℃。低于0℃敷设时须预先加热。5、弯曲半径:单芯电缆允许弯曲半径:20(电缆的实际外径电缆导体的实际外径)±5%。多芯电缆允许弯曲半径:15(电缆的实际外径电缆导体的实际外径)±5%。
查看详情外观大的区别是电缆尺寸较大,结构较复杂等,而电线的尺寸较小,结构较简单。电缆的优点是占地空间少,而且线间绝缘距离差别不大,若是放在地下敷设而不会占用地面以上的空间,不受周围环境污染所影响,送电非常可靠安全,不会对人身和周围环境造成干扰。因此,电缆经常用在人口密集和交通拥挤繁忙的位置,对现代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查看详情辐照交联电力电缆,电压等级:0.6/1KV;执行标准:GB/T12706.1-2002。辐照交联电缆是bai利用高能射线轰击聚其分子链中的氢原子排出,于是分子链上产生空隙,形成了网状的大分子立体结构而构成交联聚乙烯;中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压等级:6/6KV-26/35KV;执行标准:GB/T12706.2-2002。中压交联聚乙电缆采用了全干式化学交联方法,使其机械性能、热老化性能及环境应力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查看详情电缆和电线是不是同一种材质呢?其实电缆和电线无论在尺寸、结构、用途等等上面都有所差别。那么电缆和电线的区别有哪些呢?电缆的定义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制成,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围绕着一根中心导线扭转而成,外面覆盖高度绝缘层。加工从导体开始,外围加上绝缘、屏蔽、成缆、护层包裹而成的电缆产品,产品结构越复杂,层次越多。电线的定义是电线是用承载电流的导电金属线材。
查看详情配电线则分为低压配电线和高压配电线,用来直接向用电设备输送电能。建设在城区、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线,为了防止居民触电,都会裹上绝缘皮。而建设在偏远山区、空旷地带的高压配电线,通常就“裸奔”啦。导线与地面之间、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线之间、导线与杆塔之间都存在着空气间隙,而间隙距离不足会产生电弧放电,从而导致电击或电伤事故。所以,在线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都会对空气间隙进行计算,以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
查看详情电线电缆新标准是什么1、工作温度:电缆导体高额定工作温度为90℃。2、过载温度:电缆短时过载高温度不得超过130℃。3、短路温度:电缆短路时,高温度不得超过250℃。(时间不超过5秒)。4、敷设温度:电缆敷设温度不低于0℃。低于0℃敷设时须预先加热。5、弯曲半径:单芯电缆允许弯曲半径:20(电缆的实际外径电缆导体的实际外径)±5%。多芯电缆允许弯曲半径:15(电缆的实际外径电缆导体的实际外径)±5%。
查看详情一些重要部门、高层建筑、计算中心、化工、公共娱乐场所和人员集中等场合,均要使用具有消防功能的阻燃或耐火电缆;煤炭部规定在煤矿深井中使用的电缆必须具有阻燃性;还有如电梯电缆、电焊机电缆、电机引接线等,都有特殊性能要求。这些具有特殊性要求的特种电线电缆在实际使用中,一些企业特别是个体企业往往对它们认识不足,拒绝使用;一些企业无视煤炭部规定在煤矿深井中使用的电缆必须具有阻燃性的要求,而是购买一般通用橡套软电缆;还有一些卡拉OK厅、人员集中场合安装一些不具有消防功能的一般电线电缆,造成极大的事故隐患。
查看详情